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稳 报道
近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官微发文介绍2025年新进教师,其中3名“95后”博士生导师引发广泛关注。
记者注意到,三位“95后”博导均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其中1995年出生的洪峥怡,专业方向为逻辑学;1996年出生的郭敬,专业方向为宗教学;1996年出生的江佳凤,专业方向为中国哲学。
近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官微发文介绍2025年新进教师,其中3名“95后”博士生导师引发广泛关注。
据浙江大学官网介绍,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并培养一批符合学科发展方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造就一支担当学校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该校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教师聘任的学术标准和程序,试行教师长聘制(Tenure-Track),实施“百人计划”。
据《浙江大学“新百人计划”试行办法》显示,“百人计划”研究员一般是在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担任长聘-预聘体系教职、入选或有潜力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或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的优秀青年人才及其他水平相当者。任职条件要求35周岁左右,具有国际知名高校博士学位。科学研究取得突出业绩,具有发展潜力,属于国际科学前沿、主流及未来方向。
翻开郭敬的履历,一条清晰的学术进阶路径浮现:北京大学梵语巴利语本科、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研究硕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她深耕中国佛教哲学与梵汉佛典比较,主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课题2项,更参与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的整理校订。
而研究朱子学、宋明理学的江佳凤和研究逻辑学的洪峥怡,履历同样耀眼。
江佳凤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国家公派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在《哲学研究》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洪峥怡为浙江大学哲学博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篇,出版专著《逻辑与自然语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
没有破格提拔的运气,只有实打实的学术积淀,而这也是这些年轻博导们的学术底色。
图中10号为吴亦全。(图源浙江大学官微)
其实,就在上个月,也曾有一位浙江大学的“95后”博导引发关注。
最近,2025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杭州东部赛区预选赛阶段,西湖队10号球员吴亦全,凭借一次次出色的发挥,获得无数观众的支持。而在赛场外,吴亦全的身份是浙江大学博导、“百人计划”研究员。
本硕博均就读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吴亦全,目前从事数字法学的研究工作,其所在团队正在探索研发和训练法律大模型,并尝试逐步将其推广到教学、科研等领域。
其实,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深化,越来越多的“95后”学者凭借突出的学术成果,打破“论资排辈”传统,陆续走上博士生导师岗位。
早在2021年,出生于1995年的冯磊,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作为弘深青年学者人才引进,并聘任为博导、教授,就曾引发广泛关注。
冯磊入职时年仅25岁,这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当时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该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据今年三月的公开报道,冯磊已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公开资料显示,冯磊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可信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安全、多模态大模型。其长期担任多个国际高水平会议的领域主席,并担任国际知名期刊的执行主编。目前已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了ICLR 2022杰出论文奖荣誉提名、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提名奖等荣誉。
他还先后入选了2021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科学领域)、2022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科学领域)、2024年亚太30岁以下青年领袖榜。
今年3月15日,武汉大学发文宣布,29岁的赵莽从海外归国,被聘为武汉大学正教授,他也成为了该校最年轻的正教授。
据学校介绍,2016年,赵莽入学德国萨尔大学,由此开启了他为期八年的漫长留学路。本科阶段,赵莽主修计算机专业外辅修数学专业,主攻组合数学方向。本科毕业,赵莽成功获得硕博连读机会,师从通信安全领域奠基人、自动化安全性分析工具Tamarin Prover创始人之一、前牛津大学终身教授Cas Cremers教授。文中提及,赵莽在海外顶尖科研机构受到了系统全面的训练,在密码学与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相关领域摘得累累硕果。
4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发文称,博士毕业入职不到3年的“95后”叶紫薇,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从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
据中国人民大学官微介绍,叶紫薇现年29岁,2022年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时,面对美籍博导的期待和国内外众多高校递来的橄榄枝,她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
据介绍,在学术研究中,叶紫薇聚焦农业生物经济方向,尤其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的经济、环境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在玉米田里寻找经济学密码,将关于生物育种抗虫玉米的研究写进Science,取得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突破。
除此之外,1997年出生的张林峰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为高效的人工智能,包括大模型、图像视频生成模型、人工智能数据集的压缩与加速等。
值得注意的是,27岁的张林峰当博导在该校并非个案。上海交大从2018年起就设立了“优秀青年教师破格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机制。该机制被校内教师简称为“脱颖而出”机制,每年上半年为青年人才额外设一次“打擂台”机会。该校已有100余名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最年轻的晋升正教授时仅33岁。
1998年出生的杨朔,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学院长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并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20年,杨朔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年在悉尼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学术生涯早期便已在包括香港大学、谷歌研究院、百度研究院等在内的多个国际知名机构进行研究工作。
还有目前担任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李钦宾。资料显示,李钦宾2018年6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12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并曾分别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学习和大模型系统。
近年来,随着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少青年人才凭借杰出的学术成就脱颖而出,破格晋升教授、副教授,甚至涌现出不少“95后”。对于高校教授、副教授年轻化这一现象,曾有不少学者表示,教授年轻化是高校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刊文称,该院近年来大力推行职称破格制度,打破了论资排辈。2024年,该院有13人破格晋升职称。
其实,早在2016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为青年人才开辟通道。此后,《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不断出炉,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青年学者崛起的背后,是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度重构。郭敬、江佳凤们的涌现,背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人才机制改革,标志着一个愈加开放的学术时代的来临。让学术成果而非年龄数字成为衡量标尺,让制度设计真正服务于人才创造力释放,这或许才是“95后博导”现象留给中国高等教育的最珍贵启示。
亿策略配资-亿策略配资官网-配资炒股流程-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